目前,建筑节能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与普通的标准房屋相比,被动式房屋能耗更低、碳排放更少。同时,在解决南方地区集中供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也将大有作为,是未来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一批新的名词向我们飞驰而来:
被动房、主动房、近零能耗建筑、净零能耗建筑、产能房……
这些到底是什么建筑?
来吧,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
被动房
“被动房”(也称被动式房屋、被动式住宅、英文Passivehouse)一词源于德国,由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assiveHouseInstitute)拥有商标知识产权,是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之一。
被动房并无明确定义,由其技术准则确定,其技术路线为通过大幅度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同时利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将建筑供暖需求降低到15kWh(O・a)以下,从而可以使建筑物摆脱传统的集中供热系统。
由于中德合作的特殊背景,“被动房”一词在我国传播的比较广泛,与被动房概念类似,德国专家也提出了“无源建筑”(energyautonomoushouse,也称self-sufficientsolarhouse),“三升油建筑”等相近定义。
近零能耗建筑
近零能耗建筑一词源于欧盟《建筑能效指令》(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Directiverecast,EPBD)。
《指令》要求:确保在2018年12月31日后,所有政府拥有或使用的建筑应达到“近零能耗建筑”;要求在2020年12月31日前,所有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
由于欧盟成员国经济不平衡,气候区跨度大,EPBD定义零能耗建筑为“具有非常高能效”的建筑,以各国实际情况为基础,及充分考虑节能技术成本效益比为前提,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节能目标。瑞士的“近零能耗房”(Minergie,也称迷你能耗房或迷你能耗标准),要求按此标准建造的建筑其总体能耗不高于常规建筑的75%,化石燃料消耗低于常规建筑的50%。意大利的“气候房”(ClimateHouse,Casaclima),指全年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在30Kwh/(O・a)以下的建筑。
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技术路线为强调通过建筑自身的被动式、主动式的设计,大幅度降低建筑供热供冷的能耗需求,使能耗控制目标绝对值降低。
净零能耗建筑
“净零能耗建筑”(netzeroenergybuilding)一词源于美国。2009年10月FederalLeadershipinEnvironmental,Energy,andEconomicPerformance,13514号行政命令,对联邦政府管理和使用的建筑提出强制性节能要求:自2020年起,所有计划新建或租赁的联邦建筑须以建筑物达到零能耗为导向进行设计,使建筑物可在2030年达到净零能耗。
国能源部建立“Net-ZeroEnergyCommercialBuildingInitiative”,提出到2030年,所有新建公共建筑将按照净零能耗标准进行建造;到2040年,50%的既有公共建筑达到净零能耗要求;到2050年,所有公共建筑达到净零能耗。
净零能耗建筑技术路线为在被动式、主动式建筑节能措施外,通过太阳能光电技术、智能微电网技术、蓄能技术联合应用,存储、提供和储存电能,使建筑物可以达到能量供给和使用的长期平衡。2015年9月,美国能源部发布零能建筑官方定义:以一次能源为衡量单位,其全年消耗能源小于或等于在线可再生能源产生能源的节能建筑。
主动房
丹麦、法国、德国等国家提出“主动房”(ActiveHouse)概念,强调通过日光照射和蓄能,而不只是增强保温,增加冬季室内舒适度。强调舒适、环境和能源三者的统一,有一打分赋值的评价体系。
产能房
尽量使用回收建材,借助太阳能发电板等新技术新产品,实现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产能房不仅节能减碳,还可发电赚钱。
在德国和美国,都有这样的产能房已经被建造并试验使用中。在那里,设计师计算出所需的太阳能板面积,并且找出屋顶倾斜的最佳角度来产生最多的电力。
除了发电之外,节能也很重要,基本要承袭被动房技术的节能措施才行。
当然,在这里建筑设计师至关重要――关键是如何把一些发电与节能产品融入在建筑设计中,使它们看起来不会突兀。
相互关系
在建筑物迈向更低能耗的方向上,国际上尚无统一定义,但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建筑被动式、主动式设计和高性能能源系统及可再生能源系统应用,最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从定义涵盖范围来看,被动房属于近零能耗建筑,其核心内涵为通过被动式手段达到近零能耗;净零能耗建筑较近零能耗建筑更增加了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概念,与我国传统意义的建筑节能有所不同。
另外一个方面,上面提到的建筑新概念,的确会比一般房屋来的昂贵,但是长远来看,可替屋主省下不少电费,而且伴随着其他好处,如较佳的室内温度和通风系统、更多采光和更好的防冷、隔热效果等。
中国特殊性
有人认为建设低碳城市,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就好,其实不然。我们只能借鉴其经验并汲取教训,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来考虑。中国与发达国家居民的居住形态、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的建筑形态与发达国家不一样,主要是高密度聚居区,而“零能耗建筑”虽然不用商业能源,但依靠的太阳能板、地源热泵管道等,这些都需要非常大的占地面积,在实际使用中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中国,大型住宅建筑也较少使用中央空调,因为中国消费者具有节俭的好习惯,分体式空调的能耗反而更低。
不过,在小编看来,最大的问题在于:被动房等建筑节能方案,更适用于北欧、中国北方等寒冷地区。而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大片区域内,夏热冬冷的气候环境下,还要解决夏季制冷的问题。
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汲取教训,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来考虑。所以,中国的被动式建筑,在设计建造时,不要盲从于德国设计师的要求,最好还是寻找中国本土的建筑节能设计师或获得PHI认证的中国设计师。只有这些人,才能针对中国的气候环境,给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中国发展近零能耗建筑的特殊性:1)室内环境标准;2)建筑特点;3)气候差异;4)生活习惯;5)用能特点;6)能源核算方法
未来中国
30%新建建筑达到超低能耗,可再生能源满足新建建筑30%能耗,既有建筑改造30%达到超低能耗
展望
2016年国家标准计划――GB《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立项,预计2016年下半年启动,2018年完成报批,2019年颁布实施。预计到2020年,我国至少建成5000个超低能耗建筑,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米,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促进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咨询、建材、设备行业的全面升级换代。
建筑节4.0!――迈入超低能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