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淘汰过亿重量箱产能的阵痛,到培育发展深加工企业600余家,走上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之路,沙河玻璃打造出了传统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沙河模式”。
压减产能
培育发展深加工企业600余家
中国玻璃看沙河。经过30多年发展,沙河市已成为全国玻璃生产销售的重要集散地。然而,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增强,玻璃行业市场不景气,一度让沙河市压力陡升。
这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沙河市共关停落后玻璃生产线268条,淘汰落后产能9618万重量箱,分别占全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淘汰产能任务的158%和56%。2016年压减玻璃产能1919万重量箱,2017年又对260万重量箱产能进行了断水、断电及封存,分别占全省淘汰玻璃产能任务的88%和52%。
淘汰落后产能这只“鸟”,给发展玻璃深加工、切实增加有效供给腾出了“笼”。
截至目前,沙河原片玻璃生产企业已由原来的176家减少到12家,建成8个玻璃深加工园区,培育发展深加工企业600余家,深加工产品达到1000余种,玻璃深加工率达到40%以上,年产值达230亿元,占玻璃产业年产值的65.7%。
科技引领
累计申报各类专利1300余项
为弥补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沙河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设立玻璃技术研究院,成立了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组建了“院士工作站”。
“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必须抢先一步跑在前头,占据行业技术制高点。”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申志伟表示,研究院的使命之一,是紧紧围绕沙河玻璃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国际同行业最高水平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成为产业创新的“领航者”。
建院7年来,研究院已先后获得专利24项,引导企业从生产建筑玻璃向生产功能玻璃、新能源玻璃转变。
科技创新的种子一旦种下,很快便在企业中生根发芽。目前,沙河玻璃行业共发展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241家,累计成功申报各类专利1300余项。
设立基金
促成5个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这是一种水质新材料。乍一看和清水无异,但只要把它刷在玻璃原片上,既能阻挡紫外线,又具有较强的隔热功能。
“这是由久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上海久有股权投资基金合作建设的高科技项目。”久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辉介绍说。
久新材料项目的研发,标志着沙河市玻璃产业进入与新材料产业有机结合的创新发展阶段,如果不是得益于沙河设立的产业引导基金,项目签约不会如此顺利。
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沙河市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采取政银合作的方式,将产业发展基金存入合作银行,按一定比例放大投资规模。目前政银合作产业发展基金规模达3亿元,向4家企业投放贷款5000万元,促成5个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